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十一五”时期北京新农村规划中社区参与的情况及问题分析

    作者:柴浩放 出版时间:2011年10月
    摘要:“十一五”时期北京市的新农村规划工作从起步到全面铺开,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其中也存在着农民参与度不高、综合性不强等诸多问题,影响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下一步北京市在新农村规划与建设活动的推进过程中,应着力提高社区参与度,建立政府与社区的伙伴关系,拓宽农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的表达渠道。
    Abstract:The Beijing's new countryside planning has been launched and spread out during the 11st five year plan. But in the great achievements,we can spot some disadvantages such as the relatively low participation level of farmers,so the enforceability of planning is undermined. In the next step,Beijing's rural planning should follow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first,increas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rural communities; second,establishing the partnership between farmers and government; third,expanding the expressing channels of farmers' needs on public goods.

    北京的新农村建设是与城市化背景相并行的重要问题,对北京市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巨大。新农村建设是破解北京“城乡差异”,助推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新农村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科学实施的保证,因此,科学、合理、满足社区发展愿景和发展诉求的规划必须先行。北京的新农村建设经过“十一五”期间的不断加速实施和推进,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其中,新农村规划功不可没。新农村规划在京郊农村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政府推动和主导到农民和社区不断深入参与,正经历着转变。

    一 北京新农村建设的村庄概貌

    2006年北京市制订《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内容涉及全市185个乡镇,3953个行政村,乡村户数142.2万户,乡村人口381.8万人(此数据为新农村建设开始之前的2005年底数字)[1]。为加强分类指导,北京市将京郊村庄分成三大类12小类(见表1)。

    表1 北京市村庄分类

    应指出的是,在剧烈的城市化浪潮冲击下,北京市的农村人口及村庄体系在规模上呈不断缩小的态势。从2000年到2009年十年间,北京市农业人口从346.8万减少到273.9万,减少了72.9万,非农业人口从760.7万增加到972万,增加了211.3万人。郊区乡镇建制从214个(67个乡、147个镇)减少到182个(40个乡、142个镇),行政村从4044个减少到3950个[2]。这也对新农村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 规划编制及社区参与情况

    即便是在北京——这一走在全国城乡统筹发展前列的城市而言,新农村规划的编制与实施也仍是一项崭新的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之初及之后的数年中,虽然北京市的农村规划编制工作在全国起步较早,但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仍滞后于新农村建设。首先是全市缺乏镇(乡)、村建设新农村规划的指导性文件;其次是村庄规划编制滞后,据统计,2006年时全市近2/3的村没有编制过规划,还有40%的村没有地形图。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北京市坚持了政府主导同时力促农民和社区参与的方针。

    2005年,北京市按照以点带面和规划先行的工作思路,组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义务送规划知识下乡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开展新农村规划试点工作。组织在京48家高水平的规划建筑设计单位,派出200余名规划师、建筑师和工程师,涉及规划、建筑、结构、设备、市政、测绘等12个专业,义务下乡为远郊区县73个试点村编制村庄规划。试点村包括了不同的类型,其中平原村庄35个、半山区村庄22个、山区村庄16个。从区域分布来看,顺义区8个,通州区9个,大兴区8个,房山区7个,昌平区6个,延庆县6个,怀柔区6个,密云县10个,平谷区7个,门头沟区4个,丰台区2个。同时,北京市还编印下发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讲话、文件、法规、标准汇编》、《村庄规划试点设计主要内容要求》和《村庄试点用地分类及制图标准》等参考文件和标准,为新农村规划的制订提供了依据和技术保障。

    北京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组织成立了“试点村庄规划技术指导组”,专门负责试点村规划工作,小组成员经过统一培训,作为规划指导员,深入每个试点村,踏勘现场,与村委会和村民进行座谈,了解农民意愿,听取各方意见,为试点村规划搭建交流的平台。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各规划设计单位深入农村,坚持吃住在村里一段时间,了解农民,认识农村,做到规划充分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有的规划设计单位对试点村进行了全覆盖的入户调研,发放了农民建设改造意愿的调查表;有的规划设计单位在村里召开群众恳谈会,让普通农民畅所欲言,记录农民的需求。根据调查表和访谈等资料,规划设计人员统计分析出规划要急需解决的方面,重点在这些方面进行深入设计。同时,在规划过程中规划师和试点村庄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形成了长期联系,不断给试点村提供新的资讯,拓展了农民的视野,及时全面地帮助试点村,同时规划师自身也受到了教育和锻炼。

    2005年底,北京市73个新农村试点规划已全部完成基本编制,《北京新农村改造规划建设设计手册》免费发放到郊区农民手中。同时在村庄试点规划中,根据对老百姓实际需求的调查,针对不同的地域特点、民族特点、生产特点、民俗习惯以及住房功能改善等,提供了多种住宅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