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11月 |
2005年6月,国务院批准浦东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赋予了浦东在新形势下率先探索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使命和责任。新浦东背景下,新区城乡二元结构转变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浦东依托现有发展优势和开放性市场,用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推进现代农业收入保障机制与新农村建设,形成体现浦东特色、体现人与生态和谐统一、城乡一体的新格局,努力缩小城乡二元差距,是“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重要目标。
一 浦东开发开放以来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以来,特别是2005年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以来,浦东新区高度重视城乡协调发展,全力实施两轮“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促进开发区、城区、郊区三区融合,推进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二元并轨,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奋斗目标,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障碍入手,建立了功能区域管理体制,着力探索城乡就业、保障、教育、医疗和社区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的发展机制,同时加大对农村的倾斜支持力度,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老浦东(未包括新划入的南汇区,下同)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教育、卫生实现城乡并轨
郊区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责任全面收归新区政府,与城区管理体制完全接轨。郊区和城区在义务教育生均经费标准、硬件配备水平、信息平台和教师培训发展机会上实现全面统一(也称“四统一”),同时采取了城乡教师双向交流、加大对农民工子女学校支持力度等措施,提升城郊教育均衡水平。在医疗公共服务方面,镇卫生院由镇级管理划归区级管理,经费由区级财政拨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费不足部分由财政补贴,农村合作医疗实现了基金筹集标准各镇统一、经济补偿标准全区统一。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城区优质教育卫生资源和服务向郊区延伸的推进机制。
(二)城乡一体化就业机制初步确立
出台促进浦东新区城乡劳动力就业的政策规定,构建由公益职介所、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村(居)委会就业援助员组成的三级就业服务体系,使城乡劳动力享受一样的就业优惠政策和公共就业服务。特别是在就业岗位补贴、培训补贴、创业扶持、就业援助、托底安置等方面,实现了城乡就业帮扶政策的无差异对接。
(三)农村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高
推进了农保制度改革,实施《浦东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形成农保区级统筹机制、财力补贴个人账户机制和养老金适度合理增长机制,不断提升农村保障水平;小城镇养老保险标准不断提高;多次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筹集标准和使用标准,新农合参保人均年筹资标准居上海市各区县之首。郊区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农村生产生活用电、用水、用气和信息三网等基本并入大市政,老浦东主要基础设施指标水平明显高于上海其他郊区县水平。
(四)镇一级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老浦东大规模调整镇级行政区划,将25个镇归并为13个镇,并规划了川沙新城、外高桥、曹路、唐镇等新市镇,设立了四大功能区;同时建立以镇域为中心的财政体制,进行镇级机构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特别是镇级集体资产改革稳步快速推进,取得重大进展。可以说,老浦东镇级层面制约协调发展的体制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在浦东新区与原南汇区实施合并之前,浦东新区充分利用综合配套改革契机,着力破除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和机制,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在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等方面走在了全市乃至全国前列,为全国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借鉴经验。但是,两区合并后的浦东新区,由于北片与南片地区整个经济发展基础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基础存在明显差距,加之南片地区本来就比较明显的城乡发展差距,使得合并后的新浦东要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上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未来任务还很艰巨。
二 浦东城乡一体化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
(一)浦东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1.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农村内部二元结构值得关注
浦东的国际化和现代化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是目前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也比较突出,城乡在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目前新区土地面积1405平方公里,其中农业用地497.7平方公里(占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