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金融危机考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作者:刘德伟 李连芬 出版时间:2010年11月
    摘要:产业结构调整一直都是我国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与此同时,危机也为我国提供了淘汰落后产能、企业优胜劣汰、产业优化升级的契机,后金融危机时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阶段。随着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相关政策相继出台,我国政府把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到重要的位置,并积极探索通往低碳经济之路,从而为我国未来产业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
    Abstract:

    The restructur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been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economic policy. The financial crisis highlights the irrational structure of China.,But the crisis provides the elimination of the outdated capacity,the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enterprises and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and the post-economic crisis era is a major phase of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With the policies of the top ten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revitalization and the seven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have been introduced successively,our government upgrades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the important position,and actively explores the road leading to the low-carbon economy,which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of th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in the future.

    产业结构的演变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的,而产业结构的不同情况又是经济发展处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表现。为了在金融危机之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措施复苏经济,将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制药等产业作为新一轮发展的重点,掀起一场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核心的产业革命。我国在金融危机推动各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的过程中,既要盯住发达国家产业变动的趋势,发掘机会以实现传统产业的调整与振兴,又要关注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最新动态,力争在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上同步前进或缩小差距。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制定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政策。从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到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出台,再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我国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的步伐,力图铸就通往低碳经济之路,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一节 金融危机中产业结构调整的“危”与“机”

    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专业化和社会分工会形成一定的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在一定意义上又决定了经济的增长方式。[1]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选择不同的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力点,即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将一直处在调整的过程中。“一五”计划以来,我国一直很重视产业结构调整,然而产业结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经济遭受了严峻的冲击和挑战,这一方面暴露我国产业结构的脆弱,另一方面要求我国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在传统产业调整与振兴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精心培育低碳产业,从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 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

    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基本上遵循了苏联模式,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但是,重工业的超前发展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制约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为了矫正畸形的产业结构,政府对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行“补贴”或“平衡”的一种适应性调整。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到1982年,产业结构失衡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国家在继续坚持执行“促短限长”的结构调整政策的同时,开始重视产业结构升级问题。

    20世纪80年代,新兴产业的建立和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进展十分缓慢,产业政策目标基本没有达到。在“七五”计划中,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了“有重点地开发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产品,努力开拓新的生产领域,有计划地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及“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七五”计划执行的结果看,尽管国家鼓励向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但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始终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其“瓶颈”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相反,国家限制发展的生产能力过剩的加工业却不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20世纪90年代初期,受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鼓舞,全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加工业因其经济技术特性成为主要的投资领域,但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中小加工企业迅速大量涌现,“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不仅没有得到执行,而且加重了业已存在的产业结构失衡、产业低度化和分散化等问题。“九五”期间,我国在成功实现国家经济“软着陆”的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受到体制性和政策性因素的约束,三次产业的结构性偏差没有得到有效调整,第三产业因受到政策性进入的限制,发展仍然相对滞后。

    “十五”期间,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要把调整产业结构与调整所有制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结合起来,坚持在发展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但是,在快速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投资和消费关系不协调,部分行业盲目扩张、产能过剩,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能源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加剧,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社会事业发展仍然滞后,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还较多。

    现实情况要求“十一五”规划中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产业结构要优化升级。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等文件,实施了相关的产业政策,以及针对产能过剩,出台了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