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我国高校的行政化弊端及改革建议

    作者:熊丙奇 出版时间:2008年03月
    摘要:本文结合近年来,尤其是2007年发生的相关教育事件,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学术发展、教育发展的影响,并探讨解决行政化问题所面临的若干困难,指出推动以行政管理改革为核心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破解当前高校行政化弊端的必然选择。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related educational incident that occured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in 2007,this paper analyses the trend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influence to academic and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t also discusses the difficulties when people try to get rid of the administrative tendency,and points out that institutional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with administrative reform as the key link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administrative tendency.

    在高等教育转向内涵发展的道路中,教育内部的问题逐渐上升。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高校高度行政化的弊端。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至今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政府包揽高等教育、直接管理高等学校,形成高度集权、行政化和官本位的管理,影响和降低了教育质量,干扰和损害了学术的活力和创造力。

    一 我国高校行政化问题的发展趋势

    我国高校的行政化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探讨建设现代大学制度起,就进入大众的视野。但是,在社会舆论、“两会”和教育论坛中饱受诟病的这一问题,非但没有好转的迹象,却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强化大学的行政级别

    一直以来,我国公立高校的校领导是有行政级别的。本科院校的党委书记与校长为正局(厅)级,专科院校的书记、校长则为副局(厅)级。进入21世纪之后,为加强对高校的管理,位列“985高校”的大学党委书记和校长,成为中央直接管理的副部级干部,出现了所谓的“副部级大学”。1999年,进入985工程第一期的高校只有9所,而到2007年,“985高校”已经有43所。这意味着,目前我国高校中,已经有近百位副部级高官,上千名正厅级干部。

    提高高校领导行政级别,“副部级大学”的出现,不可避免地带来以下弊病。

    首先,强化了政府对高校的行政管理。由于高校领导是由上级主管部门选拔、由中央部门任命的,高校领导的选拔权、任命权、考核权、评价权集中在政府手中。因此,在办学过程中,高校领导很难做到不唯上是从,主要按照政府部门的文件、指令办学,造成大学“千校一面”,缺乏特色和个性,很难真正体现学校的历史和文化,以及教师和学生的意志。为了提高自己的行政级别、或者当自己的行政级别提高之后,高校领导都会更会自觉地与上保持一致。

    其次,增强了高校领导的官员定位与官员意识。一是将高校领导岗位作为某些干部官升一级的台阶,而这些干部也将此作为个人仕途的一个驿站,常常在高校领导岗位与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之间频繁更换工作岗位,以此实现更好的仕途发展。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大学校长素质研究”课题组2007年对1792所高等院校的校长进行的调查显示,我国大学校长的平均任期为4.1年,课题组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8所著名研究型大学的调查发现,这些学校大学校长的平均任期为5.9年;而美国同类大学的校长任期为12.2年。专家分析认为,对一所大学来说,频繁更换校长,容易导致校长在办学过程中不思进取,或出现急躁、冒进的短视行为;也可能因为办学理念得不到继任者的认同,致使工作难以延续。相对较低的平均年龄加上较短的任期,说明我国的大学校长往往在年富力强的黄金时期就离开了岗位。这对大学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是一种人力资源上的浪费。[1]

    第三,在现有官员体系中选拔高校领导的做法,致使那些有先进办学理念、较强管理能力,但无行政级别者,被排除在候选名单之外;而那些从官僚体系中选拔上来的领导,对办学兴趣不大,更在乎领导岗位所带来的职务变动、级别变化。由政府部门解决官员人事安排、依照官员任职条件选拔出来的学校领导,其首要身份是官员,其次才是教育管理者。由中央部委司局级干部身份“空降”到高校担任重点高校党政一把手的情况增多,致使高校行政气氛更加浓郁。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1所985高校党政一把手被任命为现职前所担任的职务进行调查发现,22名党政一把手中,曾在政府部门任职的有11人,占50%,其中,直接从教育部司局长岗位到这些高校任职的就有4名。[2]

    第四,强化高校的行政级别,导致高校贪大求全及不平等竞争。近年来,一些“211工程”院校渴求进入“985高校”行列,另一些学校则在努力地“专升本”。他们的动力,除了为学校获得更多的资源外,便是书记、校长官升一级。高校的级别,不但与获得的教育资源紧密挂钩,也使学校的社会声誉、评价由此出现新的等级。上海市教委发布的《2007年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评分办法》,给不同层次学校毕业生给予不同评分,明确教育部重点建设高校、在沪“211工程”高校、中国科学院在沪各研究所评分15分,其他“211工程”高校、中央直属研究生培养单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