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03月 |
From both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levels,this article used theories of interest relationships,distribution justice,and etc. to analyze the 30-year reform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 (CEE) and admission systems,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ven interested groups relevant to CEE,and explain legitimacy of current reform for CEE,which should express the pursuit of Chinese government and people for social justice,students’ rights and admission efficiency.This article also compared value orientation and realization methods among the projects from Guangdong,Hainan,Shandong,Ningxia,Jiangsu,and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The authors consider that the future reform of Chinese CEE systems should be based on rules of law,democratization,and professionalism,and truly realize the goal of putting citizens first.
2007年是恢复高考招生制度30年,公共媒体纷纷举办各种活动纪念恢复高考,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也成为最受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人们在怀旧的同时,更多的是表达对目前高考制度的反思以及对未来高考改革的期望。这一年与高考相关的事件有:推进新课程的几个省提出并开始实施新高考方案;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青年报社等联合主办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公众问卷调查;民间学者第一次提出高考改革方案,打破官方单独对公共教育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体现民间参与公共问题的积极性;因考试管理与组织而出现的高考公信力危机。
由《中国青年报》、教育部考试中心联合举行的“纪念恢复高考30年大型调查”显示,有高达95%的受访者对现行高考制度持肯定态度。但是,其中只有17.6%的公众认为目前的高考制度“很好,应当维持”,77.5%的公众认为有缺陷,但仍是目前最好的办法,应在某些方面加以改进。可见,主流民意的态度是相当理性和具有建设性的:肯定高考,同时支持高考制度改革。
面对当下的困境,“高考向何处去”像一个巨大的问号依旧悬而未决。规划未来与描绘前景都需要对高考制度的改革过程、价值取向、制度设计以及改革方案进行反思与分析评估。
一 三十年改革的路径分析
恢复高考后考试成为大学招生的主要途径。2007年招生人数为567万人,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2007年大中专院校累计招生4170多万人。[1]高考录取率从1977年的4.8%提高到2007年的57%左右,录取人数增长20倍,数字直接体现出高校30年惊人的发展速度。
30年前恢复高考招生制度是在政治家果断推动下仓促间设计的制度,原本就需要不断改进。从20世纪80年代到2007年,高考先后进行了22项改革。如果加上一些省市的改革举措,可能会超过30项,可分为保存、废止、经过反复、正在尝试类四类。1999年以后进行的有14项,也就是说1999年是一个分水岭,此后的改革力度逐步增大。如果从改革的类型上看,这22项改革可以分为6类。结合有中国教育网、中国教育在线主办的“纪念高考恢复30年高峰研讨会”讨论的相关内容与视点,对此分析如下。
第一,科目内容变化及组合。1984年开始艺术类单独招生、1999年英语加试听力、2005年高职、高专单考属于争议不大的,仍然可持续的举措。变动最大的是文理分科与“3+X”组合。1991年开始“3+2”尝试,即理科是“语数外+理化”,文科是“语数外+政史”。再到“3+理(文)科综合”,以及2002年江苏省尝试“3+大综合”,再到放弃大综合回到分科。以及先期进入新高考的五个方案中,只有山东、宁夏还保持文理综合。2007年广东、山东、海南、宁夏的新课程新高考方案的实施,包括江苏新高考方案都在科目内容与组合方面引起人们的关注。
第二,考试方式变革。1977~1985年高考先通过预考,再参加高考。1985年以后开始采用会考制度,现在很多省份已经取消。新课程高考的省份(如江苏)用学业水平考试加以替代。1999年开始尝试春季高考,由于制度设计不合理,这一有益的尝试已经失败。1985年从上海开始独立命题,2002年北京也获得独立命题权。2004年又有天津、辽宁等14省市获得了高考命题权,至此,“统一考试、分省命题”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社会各界对分省命题最初的忧虑,也伴随着连续几年平稳的高考逐渐消除。2006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开始尝试用面试单独招生,这种在世界很多大学采用的方式一经尝试便受到各方的关注甚至质疑。一年实施下来,很多担忧的问题并没有出现。据相关报道,2008年这两所学校还将增加面试录取的名额。[2]
第三,分数统计与解释。1985年开始实施标准化改革,在以后的20多年中虽然有学者不断质疑标准化计分方式,但目前标准化考试依然在低水平上使用,即采用原始分相加的办法。2006年广东省取消标准分统计方法,回到原始分是高考测量技术的倒退,尽管标准分并不是最好的方式。而上海则从20世纪80年代就采用调整分的方式,很好地解决了分数统计的问题,并得到社会的认可。
第四,招生方式改进。1985年后推行保送生制度,到1999年进行了改革,目前全国保送生名额大为下降,只有5000人。1999年开始网上录取到2003年开始大学自主招生的试点,目前已经有近60所大学有自主招生的权限,但是招生额度不高,一般在5%以下。
第五,人性化举措。2001年高考取消年龄、婚姻限制,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