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11月 |
2010年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像往年一样,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业内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关于纪录片生存与发展的各种话题,交流其得失成败,以求汇聚思想、开拓思路,向未来前行。但是,与以往不同的是,伴随着国际范围尤其是中国国内纪录片创作环境的不断优化,借助着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这个中国最大的纪录片国际交流平台,本次的学术论坛便具备了两种不同寻常的色彩和特点:第一,具备国际视野;第二,关注市场发展。
不久前,中国国家广电总局颁布了《关于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纪录片发展的政策;另外,2011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正式开播,这将是中国最大的纪录片播出和集成平台。这两项举措,必将推进中国纪录片的复兴,形成中国纪录片发展的新格局。
笔者作为一个在这个行业耕耘多年的纪录片人,欣慰地看到,同行们经过多年执著的坚守和不懈的努力,历经了艰难起步、蓬勃发展、路经坎坷,以及转型的阵痛,几番兴盛衰落、跌宕起伏,终于有幸即将迎来纪录片的复兴和繁荣。而广州纪录片大会,堪称纪录片人迈出第一步之前的战略策划会。
2010年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共收到来自中国、新西兰、加拿大、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挪威、澳大利亚、冰岛、智利、秘鲁、巴西、塞尔维亚、以色列、意大利、墨西哥、哥伦比亚、希腊、比利时、爱尔兰、韩国、俄罗斯、日本、波兰等58个国家和地区的576部参评作品,其中国内267部,国外309部。与往年相比,2010年的参评作品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 内容题材更加丰富多彩
本届纪录片大会突破了以往设定主题的评选方式,向人类历史的所有领域开放征集作品。为此大会设立“历史文化类”、“社会人文类”、“自然环保类”、“科技教育类”四大类奖项。因此,作品涵盖的内容更加广泛,这些作品有对文化历史的深刻追寻,也有对时代变迁的记录,同时更多的是真诚、深入、细腻地关照普通人的生存状态,由此构筑了人类历史长河中一段生动鲜活、有声有色的影像段落,反映了我们这个世界发展的轨迹。
“社会人文类”和“历史文化类”作品仍然占据这次评选数量和质量的优势,德国的《金秋》、《贝多芬交响乐》,中国的《劫后》、《出狱》,西班牙的《另一个海明威》以及法国的《小宝贝们》都是上乘之作。
历史文化类节目营造深沉的历史感、截取精彩瞬间,呈现厚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中国的《外滩佚事》、《玄奘之路》、法国的《照片中的小女孩》,中国和加拿大合拍的《太极》,土耳其的《哥贝力山岳》,意大利的《不为人知的米开朗基罗》,都以恢弘的历史画卷、厚重的人文精神、翔实的文献史料、深刻的文化内涵,展示了人类的历史变迁和世事沧桑,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
在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深情回顾的同时,很多作品也真实记录了时代进程,澳大利亚的《金钱病》、《伤心马戏团》,丹麦的《上海变迁》,德国的《安全为上》,截取生活的横断面,用平视的角度刻录平凡点滴,折射出人类在经济、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潮流中略显匆忙的脚步,看到了普通人面对世态变迁时的一张张真实的面孔和表情。不少作品没有局限于对生活状态的表层记录,而是深入制度和灵魂层面,在宏大的背景下进行深刻而冷静的思考,提高了纪录片的文化含量与艺术张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人类未来的思考忧虑成为世界范围内纪录片人共同关注的主题,它更多地表现了人与自然、战争与和平、民族与宗教、人与人和谐的主题。中国台湾制作的《垃圾人》,法国的《美人鱼的眼泪》,丹麦的《开罗的垃圾》,澳大利亚的《燃烧的季节》,中国大陆的《麋鹿家园》、《莱茵河——人与自然的对决》、《家园》等作品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的忧虑。中国的《我们的孩子》、《初潮》以及法国的《小宝贝们》,都对人类未来一代的成长教育进行了思考。
总之,关注当前、观照历史、反映自然科技,无论何种主题,作品中都渗透着世界纪录片创作者所具有的悲天悯人的情怀、真实的品格和深邃的思考,这些品格为全球的电视记者乃至整个新闻界所传承,成为新闻从业者宝贵的职业操守和赖以骄傲的精神财富。
二 国际化趋势更加明显
此次参展、参评的作品中有很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