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11月 |
关键词: | 新华社电视纪录片 |
短短三年间,新华社电视事业获得了大发展。在大力增强新闻采集与传播能力的同时,新华社在纪录片创作方面也在探寻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感动中国——共和国100人物志》、《舟曲泥石流纪实》等,在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表现力上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对电视纪录片的多元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对新华社电视纪录片的发展情况进行概要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新华社电视纪录片的定位、创作理念、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探析,同时对新华社电视纪录片发展所带来的重要意义进行论析。
一 新华社电视纪录片发展概览
(一)近年来新华社纪录片的代表作品
新华社电视纪录片的新发展几乎是与新华社电视事业大发展同步的。2009年10月1日,电视专题片《国之典 民之庆》在大型直播报道《国庆》中问世。2009年12月12日,大型系列人物纪录片《感动中国——共和国100人物志》摄制完成,此系列共100集,每集12分钟。在此后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由新华社音视频部摄制的《国际儿童之星》、《万里大救援》、《制高点——全球领军人物志》、《道德之光——全国道德模范人物志》、《雄关漫道》、《撤离利比亚》、《应对震灾》、《领航中国·红色足迹》、《共产党人》等系列电视纪录片相继问世。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以来,由新华社制作的系列电视纪录片近400集(详见附表1),时长超过5000分钟。这些纪录片先后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第三届优秀出版物奖”、“2010年度中国电视纪录片短片十佳作品”、“2011年中广协会电视纪录片优秀奖、一等奖”等殊荣。其中,《感动中国——共和国100人物志》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赞誉。李长春同志观看《感动中国——共和国100人物志》后,认为片子立意很好,思想性、知识性、观赏性很强,既有史料价值,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极好的教材。更难得的是,国内高校的大学生乃至一些高中生也都被该片所感动,他们认为该片明显有别于其他主旋律宣传片,片子能真正让他们明白什么是“中国精神”。此片在台湾东森电视台黄金时段连续播出,在岛内引起强烈反响,台湾电视同行认为此片“不仅具有专业水准,而且有新华社独到的风格”;“这种方式新鲜,很吸引观众”。根据AGB尼尔森公司对台湾东森电视台进行的收视率调查,《感动中国》系列纪录片比台湾东森电视台原先在相同时段播出的节目,收视率高出约0.2个百分点。
(二)新华社电视纪录片的多样化类型
新华社纪录片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第一类是在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与动态新闻采集播出近乎同步制播的、带有极强新闻时效性的纪录片,如4集电视纪录片《撤离利比亚》就属于此类。从策划、摄制、编辑,一直到最后播出完毕,总共仅用8天时间,基本上是针对中国政府快速撤离在利比亚的中国公民的全程同步记录和即时播出。此类片子是新华社电视纪录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新华社电视采集队伍全球布点优势的集中体现,是新华社电视纪录片的“撒手锏”。第二类是与国内释义的电视专题片相对应的电视纪录片(狭义上的电视纪录片),尤其以大型系列电视纪录片为主,如上文所提及的《感动中国——共和国100人物志》、《共产党人》等均属于这一类。第三类是在日常动态新闻栏目中内嵌的短小新闻纪录片,类似于国外的微型纪录片(The Mini Documentary),以其制作周期短、耗资小、传播速度快等优势大量出现在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所辖各台的日常新闻栏目中,如曾在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优秀纪录片评选中获得短纪录片类十佳奖的CNC英文台摄制的《舟曲泥石流纪实》。第四类是电视纪录片栏目,主要是在CNC中文台、英语台播出的一些纪实类或纪录片栏目,如CNC中文台的《纪实》栏目就曾在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首届纪实栏目盛典活动中获得好栏目奖。
(三)新华社电视纪录片的定位
1.国际视野,全球传播
新华社电视纪录片是新华社电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新华社电视纪录片的定位首先要与整个新华社电视事业主体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的宗旨和定位一致。新华社社长李从军为CNC确立的宗旨是:“它作为要参与世界电视媒体竞争的中国特色的世界新闻频道,旨在促进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通过国际观察、中国观察、即时传播、客观表达来解读世界,以自己独特的品质和风格,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