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11月 |
2011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这是国内纪录片界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情,据纪录频道总监刘文介绍,目前新制作的节目采用高清标准,但由于受播出和接收平台的限制,暂时使用标清标准播出。从长远来看,标清向高清转变是必然的发展方向,而纪录频道之所以在播出平台是标清标准的前提下仍然采用高清标准创作,其实是着眼未来,为将来的全高清播出储备节目和素材。事实上,目前在国内纪录片界,大部分创作者仍然使用标清设备拍摄和播出,纪录频道此举正是要传递一个信号:高清,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如果要进入未来纪录片的发展轨道,尽快更新设备,按照全高清的标准制作节目是必须要走的一步。
一个现象是,从《故宫》开始,高清技术已经全面介入纪录片创作的主流市场。这意味着更复杂的拍摄流程、更严格的技术手段控制,也意味着纪录片可以更真实地表达情感、更细腻地展示现实。不论是观众还是业界,都被高清纪录片带来的视听震撼所打动,观众的需求和创作者对于优秀作品的热情,极大地推动了高清技术在纪录片创作中的迅速推广。
从国际角度来看,以2010年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传递出来的信息为例,只有高清标准的节目和素材才能纳入购片者的视野,标清及以下则失去了话语权。这意味着在未来的纪录片市场上,高清拍摄成为市场准入的标准。
反观国内高清纪录片创作领域,虽然绝大部分中、高成本的纪录片都已经广泛地使用高清设备,很多栏目化制作的纪录片也陆续普及高清标准,但从成片的质量和效果上看,高清设备在创作中的能动性发挥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一方面与创作者对高清设备本身的技术手段的了解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创作者的创作理念与技术发展不同步有关。
在标清时代,纪录片创作经过长久的磨合,已形成一些现成的可行方案。然而,随着高清技术大规模进入创作领域,从技术到创作到组织管理,都对创作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设备技术的进步,必然会使在创作上、观念上、艺术质量上的要求相应提高,技术难度也会相应增加。然而,高清设备是一把双刃剑,在增加难度的同时,它又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创作空间,以16∶9的构图方式、更大的像素,以及强大的菜单调节功能,真实地还原现实,并带给观众独特的视觉体验。如何用好这柄双刃剑,成为摆在业界面前的一个问题。
一 高清时代纪录片的技术特征
其实,不论是高清还是标清,甚至是在此之前的模拟时代,从创作目的上看,都未改变,即“所有技术的终极目标都是最大限度地接近人眼的效果”。但是机器设备毕竟不是具有智能的人眼,并不具备主动性,人眼可以主动适应环境和被观察物体,机器设备的智能则依靠人为调整,从而使呈现出来的画面达到近似人眼的效果。设备发展到越晚近,设备的效果就越接近人眼,但永远不可能完全等同于人眼。作为创作者,其创作过程实际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技术阶段”,即充分利用设备还原现场,达到对现实世界的真实还原,给观众越来越多的真实感;第二阶段是“艺术阶段”,即充分发挥设备的能动性和艺术创造可能性,达到对现实世界的艺术创作。高清设备在技术阶段和艺术阶段都给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高清设备的普及,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的变革,而是一个电视“新时代”的诞生,以下简要分析高清时代的技术特征。
(一)画面和声音质量的变革
高清使用的是1920×1080的有效成像单元,这与标清的720×576有效成像单元相比,摄取的信息量要高6倍,如此高的分辨率,再加上机器内部的数字技术调节功能,能够使高清设备达到接近胶片的画面效果。与标清相比,高清在还原亮部、暗部和细节展示上更具有优势,因此在物质纹理色彩细节上的表现也就更加细腻。
值得注意的是,高清所带来的这种“真实感”事实上是对“真实”概念的冲击,高清质量的画面将一部分曾经隐藏在摄像机宽容度之外的细节都还原出来,高保真的声音将细微的虫鸣声也纳入音响系统。以往观众所熟悉的标清创造的“真实感”被更“细腻”的真实感所冲击,高清带来的视觉和听觉震撼改变了观众对“真实”的定义。但是,由于高清对现实的还原能力更强大,对于创作者来说,需要把握的细节也就越多,这从另外一个方面也考验了创作者的技术功力和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