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作为品牌策略的纪录片流派——“渝派”纪录片特征研究
    ——“渝派”纪录片特征研究

    作者:黄桂萍 孙姗 出版时间:2011年11月
    摘要:2007年,重庆纪实传媒有限公司成立,提出“渝派”纪录片的概念。重庆纪实公司力排众议,重申纪录片的地域流派概念,力图以文化特色为市场推广品牌,为纪录片流派的生存与发展寻找新的路径。本文通过回顾渝派纪录片的形成、发展,重新总结其美学特征,并探讨其作为品牌策略的流派概念的价值。

    一 “渝派”纪录片的形成和演进

    2007年,重庆电视台纪实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雷卫先生提出发展“渝派”纪录片。雷卫是近代重庆地区纪录片创作的先行者,依托重庆电视台的公共播出平台,以纪实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的身份,他提出“渝派纪录片”的概念,并对此作了这样的描述,“渝派纪录片就是一株在石缝中倔强生长的黄桷树。它关注个体的个性化生存,关注在生活中的人的生命强劲的潜能,关注的当下美学中几乎缺失血性和悲壮,展现人性中的强韧和大无畏的勇气”[1]

    “渝派纪录片”概念的提出不过四五年,然而这只是它长期创作积淀的厚积薄发,是重庆纪录片发展的一个节点性爆发。纪录片“渝派”的发展史与前文所述的“京派”、“海派”、“西部”等流派的纪录片有诸多相似之处,但是其发展的结果与接下来的走向和趋势却极为不同。

    (一)“重庆纪录学派时期”

    “渝派纪录片”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其发展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新闻纪录片时期。“反观历史,在中国没有哪一个城市(或地域)像重庆这样,拥有清晰与深厚的纪录片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2]抗战期间在重庆开展的大规模的纪录电影创作,早已被电影史学家称为中国纪录电影“重庆纪录学派”[3]。重庆纪录学派在抗战时期的主要以新闻纪录片为主,此外还先后出现了风光纪录片(如徐苏灵的《新疆风光》)、时事专题片(如潘孑农的《活跃的西线》、余仲英的《胜利的前奏》)、人物传记片(如徐苏灵的《东战场》、潘孑农的《第二代》)等。这一时期的作品均呈现出大视角、大立论、全景关照,在手段上则融合政论与抒情于一体。

    (二)“渝派纪录片”重启

    “重庆是一座有着深埋的纪录片根脉的城市,虽然在抗战胜利及新中国建立后的数十年中,重庆的纪录片创作淹埋不彰,但一旦契机降临,它便会拔节开花,再结纪录硕果。”[4]1981年10月1日重庆电视台正式成立,距离重庆纪录学派时期近半个世纪,依托重庆电视台这一平台,“渝派纪录片”开始“重启之旅”。

    重庆电视台成立后,重庆地区的纪录片创作重新“开锅”,先后出现了记录自然风光的《川鄂大江行》、反映山城重庆新风尚新面貌的《山城重庆》等作品。1984年,重庆电视台推出反映重庆地理风光和人物故事的综合类栏目——《今日重庆》推动了纯纪录片作品的出现,如《市长公开电话》(左曙光)等。1993年,《今日重庆》栏目改成《巴渝风》,时长从15分钟变成了30分钟,这个生产短纪录片的栏目一直播放到1999年。

    在“海派”纪录片的发展过程中,《纪录片编辑室》栏目对其创作和整体风格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类似的是,“渝派”纪录片的长期风格沉淀也正是在不同时期的纪录片栏目的助力下完成的。

    1985年重庆电视台一个以栏目化形态生产的专题片专栏节目《知识长廊》,以科普知识为主要内容,后来“渝派”纪录片的提出者雷卫先生在这一时期依托改栏目所创作的作品《雾》曾获得第一次华北十省市科普节目特别优秀奖。1989年,在《知识长廊》基础上开设的《社会瞭望》开始把目光对准社会问题百姓生活,将纪录的触角伸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从其中的节目我们可以看出重庆纪录片在题材上向生活逼近,在美学追求上放弃了精致唯美,而以粗粝的风格捕捉生活粗糙的纹理,触摸带着温度的人生棱角。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重庆电视台的建立,纪录片栏目的开设按下了“渝派”纪录片创作的“重启”键,电视台专门栏目的播出平台刺激了记录者们的创作欲望,也由于栏目的不同定位而开启了不同题材、风格的纪录片创作。这一时期是“渝派”纪录片逐渐形成的重要阶段。

    (三)“渝派纪录片”成熟期

    从1994年到2007年,“渝派”纪录片经历了从电视新闻纪录片时代到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到纪录片部、纪录片栏目,再到纪实传媒公司、科教频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渝派”纪录片的创作线路逐渐实现了精神特质和作品风格的整体统一,同时相较于其他纪录片流派仅仅依靠创作风格作为联系,“渝派”纪录片有更为稳定的平台机构作为发展依托。

    1.纪录片生产栏目化

    “1994年10月1日,《巴渝人家》开播,作为一个常态电视纪录片栏目,标志着重庆纪录片开始了新的历程。”[5]《巴渝人家》定位于“透过时间的力量和真实的力量,用影像为变化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