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1月 |
工业文明时代,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不仅取决于其资本和资源的丰裕程度,更取决于其自主创新的能力。因此,世界各国各地区都越来越重视提高本国和本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并以此来促进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2011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这是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基础上对我国科学技术事业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高要求的全面部署,也为甘肃省在新时期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提供了理论指导,是甘肃省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 甘肃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现状
近年来,甘肃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认真落实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依靠自主创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突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初显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科研人员
甘肃省倡导培养人才与引进人才并重,通过精神激励、物质奖励并举,事业留人、制度用人、感情留人并用,最大限度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不断增强科研人员的地方根植性,较好地扼制了科研院所骨干科研人员大量流失的形势。2012年初,全省直接从事研发活动的科研人员数量上升到3万多人,科研人才力量,特别是企业人才力量和高学历人才力量进一步增强,人才结构更加优化。2012年,全省R&D人员共有36762人(比2011年增加4943人)。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23864人(比2011年增加3526人),占64.9%;女性人员9007人(比2011年增加1144人),占24.5%。R&D人员按执行部门分,企业有18764人(比2011年增加3522人),占51%;科研机构有6601人(比2011年增加381人),占18%;高等院校有7294人(比2011年增加776人),占19.8%;其他有4103人,占11.2%。2012年,独立科技机构科技活动从业人员17478人(比2011年增加487人),科技活动人员12439人(比2011年减少537人)。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9047人(比2011年减少175人),博士学位1114人(比2011年增加139人),硕士学位2256人(比2011年增加166人)。全省采取“项目+基地+人才”的模式,重点在省属科研院所中培养和集聚各类创新人才,支持12个创新团队,带动了一批重点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提高了省属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到2012年全省共建38个创新团队,初步形成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外聘专家和中青年骨干为主体的创新群体。据统计,甘肃省以这些创新团队为主导,或参与或合作研发的科技项目已经达到378项,每个团队平均14.5项,科研经费达2.3亿元,每个团队平均891万元。其中,承担国家项目103项。通过鉴定验收的科研项目中,有7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有21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科研机构
2012年甘肃省有R&D活动机构428个,比上年增加45个(企业类增加39个,其他类增加6个),特别是企业类由上年的177个增加到216个,占比由46.5%提高到50.5%,进一步体现了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增强;科研机构保持在85个,占比由22.2%降至19.9%;高等院校保持在47个,占比由12.3%下降到11%;其他类由上年的74个增加到80个,占18.7%。R&D活动机构按国民经济行业划分,制造业机构由上年的128个增加到159个,占比由33.4%提高到37.1%,表明在“工业强省”战略下,制造业研发机构更加壮大,研究基础进一步增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机构119个,占27.8%;教育类机构47个,占11%;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机构有33个,占7.7%;农、林、牧、渔业机构29个,占6.8%,以上五大行业的机构占全省R&D活动机构的90%以上。2012年底,全省有独立科技机构130个,比2011年减少3个,新增1个。其中,未转制的自然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机构91个,占70%;自然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机构转制为企业的23个,占17.7%;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机构9个,占6.9%;科技信息和文献机构7个,占5.4%。从隶属关系来看,这些科研机构中中央部门属17个,占13.1%;甘肃省业务厅局属66个,占50.8%;市州属47个,占36.2%。2012年全省新组建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2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达到8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19个,全省行业技术创新平台达到8个。
(三)科研经费
甘肃省每年争取到的国家科研经费已超过8亿元,远远超过省级财政的科研经费投入。2012年,甘肃省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