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1月 |
一 甘肃主要生态屏障区概况和特点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处,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补给区,也是腾格里、巴丹吉林、库姆塔格等大沙漠汇合南移的阻挡区,保障着黄河、长江流域和河西走廊战略通道的生态安全。其生态功能不仅对当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更影响到全国、全世界的生态安全。根据甘肃生态体系的基本特征和格局,甘肃省确定在“十二五”期间积极构建“三屏四区”生态功能区,形成以河西内陆河流域、黄河上游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为主体,以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主要支撑的生态屏障,保障区域和国家的生态安全。综合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甘肃的“三屏四区”建设内容,甘肃主要生态屏障区包括以下区域。
(一)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区
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区主要包括甘南黄河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子午岭水源涵养生态保护区和黄河干流生态修复保护区。其中,甘南黄河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是黄河上游生态安全的主要屏障。该区域位于甘肃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多属高寒阴湿气候,是省内草场、林地比较集中的区域,植被茂密,传统牧业比较发达,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该区域包括甘南州的合作市、夏河县、碌曲县、玛曲县、卓尼县、临潭县和临夏州的临夏县、和政县、康乐县、积石山县10市县,区域面积33031.24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7.76%,区域内总人口154.1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5.86%。
(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区
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区包括长江流域甘肃区段的“两江一水”(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流域,是我国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区。该区域主要包括陇南市的武都区、文县、康县、宕昌县、两当县,甘南州的迭部县、舟曲县,区域面积25060.01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5.88%,区域内人口为145.35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5.53%。该地区天然植被较好,是甘肃省最大的原始林区。流域内林地8838平方公里,天然草地165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40%~57%,林草覆盖率最高的区域达到80%以上。该区域既是甘肃热量和水分条件最好的地区,也是全省最大的天然林区和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为我国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物基因库。
(三)河西内陆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区
河西内陆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区主要包括祁连山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区、石羊河中下游生态修复保护区、黑河中游生态修复保护区和疏勒河中下游生态修复保护区。地跨兰州、武威、金昌、张掖、酒泉5市,区域面积107352.8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5.21%,区域人口184.0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该区域是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等绿洲的水源基础,维系着近500万人口、70多万公顷耕地和众多工矿企业的生存,为我国重要冰川、湿地保护地和河西内陆河流域的生态屏障。
(四)四大生态功能区
甘肃的主要生态功能区包括:石羊河下游生态保护治理区、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区、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北山荒漠自然保护区。地跨武威市、酒泉市、庆阳市、张掖市4个市,区域面积102175.8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3.99%,区域人口399.6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4.8%。这四个生态功能区分别代表了甘肃生态功能区域特点,石羊河中下游生态修复区是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区向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的过渡区;敦煌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区;陇东地区是我国黄土高原极具代表性的丘陵沟壑水土流失防治区;北山荒漠自然保护区的荒漠生态系统在整个西北地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甘肃主要生态屏障区涉及全省37个县市区,面积26.7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2.84%。人口883.18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3.61%(见表1),是黄河上游、长江上游和河西内陆河流域的重要水源涵养补给区和生态屏障,在保障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区域中的市县大多毗邻蒙、维、藏、回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区,连接新疆、内蒙古、宁夏3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及广大藏区,在维护国土安全、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巩固边疆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表1 甘肃主要生态屏障功能区范围和基本情况
续表
从甘肃主要的生态屏障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特点来看,都属于生态环境十分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