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08月 |
近代展览活动如果以1851年伦敦首届世博会算起,已有160年历史。现代展览业如果以1925年在意大利成立国际展览联盟为标志,至今也有85年之久。中国则是1902年在武汉首开劝业展场;1929年在杭州举办首届西湖博览会。新中国成立后各种展览会接连不断;改革开放使展览业蓬勃发展。所以,当我们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时候,结合十年来特别是“十一五”中国会展活动的新发展,有必要对会展活动(其中主要是展览活动)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为此,现提出五个有关展览理论的新视点即五点新思考(分别涉及展览与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政治等五个方面),以期引起进一步的讨论。
一 展览与经济:经济全球化赋予展会更大的功效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变化之一。中国自2001年正式“入世”以来,已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它的存在。经济全球化给展会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使其具有了更大的功效,因而也就更受关注。
1.多种贸易的综合平台
展会本由集市演变而来,其地域性和时限性都很明显。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时空距离在缩小,使展会的地域、时间、商品等范围不断扩展,日渐成为多种贸易的综合平台。所谓“多种贸易”是指:国内与国际贸易、商品与服务贸易、单项与综合贸易、双边与多边贸易等方面;所谓“综合平台”是指:展会可发挥展览、演示、接触、交流、联络、沟通、洽谈、成交等综合功效。此外,展会还有实物型与虚拟型,短期的与常年的,展览结合专业市场,展览结合会议论坛,展览结合节庆展销等众多形式。
2.壁垒纷争的激烈战场
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风险全球化。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就是如此。当前发达国家兴起的贸易保护主义已扩展到国际展览会,使之成为壁垒纷争的激烈战场。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又要以出口拉动经济发展,所受的这种打压尤为严重。近年来在欧洲的汉诺威CeBIT、柏林IFA等展览会上,多次发生中国展品被指控侵权而遭展台查封、人被带走的严重情况。这些情况都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密切相关,只不过展会成为各种复杂斗争的战场了。
3.产业活动的有效载体
这方面英国励展博览集团的CEO陆思奇先生说得好。他说:“专业展会必须贴近所服务的产业,理解和预见所服务产业的发展趋势;要使参展企业能够在展会上得到该产业‘成本—效率’的最新解决方案;创造出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服务、联系、和谐的社区般的环境。”通过以上这番话,我们不难体会展会作为产业活动有效载体的重要作用。
4.拉动经济的特殊手段
在克服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国的展会经济活动得到国家高度重视。2008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二十项具体措施》中就明确提出“发展会展业,大力促进节假日和会展消费”。2009年2月在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时刻,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了2010上海世博会的筹办事项。会议指出,按进度、高质量完成上海世博会的筹备工作,有助于提振信心,有利于克服危机,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二 展览与社会:展会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巨大作用
从展会起源看,经济和贸易因素是首要的。但展会在展示宣传方面的社会功能也日益凸显出来。现在世界都认同“软实力”的说法。而“软实力”绝非仅在经济方面。
譬如我们可以注意到,近年来我国与俄罗斯、法国、意大利等国家都举办过双边的“友好年”活动。其中互相举办展览就是必有的项目。2008年和2009年,在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时候,展览会都成为展示成就和宣传教育的重要形式。
我们还应注意到,展览更是人际接触的重要信息节点。俞华博士认为,展会本质的概括是“信息的‘场’和‘栈’”,即“充满和弥漫着信息的地方”。其实何止展会,其他诸如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多媒体也都可以认为是“信息的‘场’和‘栈’”。然而不同的是,只有在展会上才能够做到人与人、面对面、有接触的信息交流,从而使展会成为人际接触的信息节点。全球化带来了便捷化;网络带来了虚拟化。但都无法替代人际当面交流,这是不言而喻的。
三 展览与文化:展览活动与文化创意的紧密结合
文化创意产业是近年来在中国兴起的重要服务业门类,而且它从一开始就与展会结成不解之缘。自2005年深圳举办首届中国文化产业博览会以来,现在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