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08月 |
发展会议业可以促进举办地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当地经济发展,这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业内普遍认为会展业的经济拉动系数为1∶9,但是,该系数能否代表会展业的普遍水平?会议业的经济拉动作用到底有多大?国家会议中心组织人员对2010年3~8月期间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亚太肝病学会年会(APASL)、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世界心脏病学大会(WCC)、北京国际海洋和极地工程学术年会(ISOPE)、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TISC)和世界音乐教育大会(ISME)等六个社团会议参会者的花费水平进行了比较严谨的抽样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六个会议的经济拉动系数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会议业的经济拉动作用做出比较客观的分析。
(一)文献回顾
国内外理论界对会展业的经济拉动作用给予了较多关注。国外研究者多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从调查参加会展活动人员的花费情况入手,利用投入产出模型、一般均衡模型(CGE)等方法计算会展活动的经济影响,其关注的重点多为节庆市场,如Douglas Michele Turco(2000)等通过追踪观众的花费状况,分析了柯达阿尔伯克基国际热气球节(Kodak Albuquerque International Balloon Fiesta)对当地经济的影响作用,[1]Timo(2005)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对考斯蒂宁民间音乐节(Kaustinen Folk Music Festival)进行了经济影响的分析。[2]相对而言,对于会议市场关注较少。从可搜集到的资料看,只有Kim(2003)对于韩国会议业的经济影响进行过专门探讨,其运用投入产出模型,从会议业的产出、就业、工资收入、增加值等方面对韩国2001年会议业的经济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参会代表的平均支出为1969美元,包括酒店住宿(32.7%)、餐饮(11.5%)、当地交通费(4.0%)、娱乐(9.2%)、购物(18.7%)、旅游(7.9%)、个人服务业(8.2%)和商业消费支出(8.2%)。[3]
国内学者对于会展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展览业的探讨。杨杰等(2007)以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作为案例,抽取了8个比较有影响力的展览为样本,得出上海展览业的拉动系数为1∶8.4的结论;[4]俞华(2008)以(北京)中国新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以下简称“服博会”)、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以下简称“汽车展”)和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以下简称“体博会”)三个展会为例,考量我国境内展览活动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影响,其研究结论认为展览业对相关产业的经济拉动系数是1∶3.5~15(平均值约为1∶9)。但服博会、汽车展和体博会是比较特殊的展会,其特殊性表现在展出面积均超过10万平方米,属特大型展览;境外参展面积为25%,特装面积比例达到了60%;参展商在北京停留时间长,平均值为7天(其中服博会、体育展平均为5天,汽车展平均为10天)。[5]如此大型的展览,国际化程度之高、特装比例之高、展期之长,非一般展览所能及。刘大可等(2009)抽取了在北京举办的10家展览会为样本对其经济拉动作用进行了估算,其研究结果显示展览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系数因对“1”的界定不同而不同,如果将“1”界定为展馆收入,拉动系数为“1∶8”左右;如果将“1”界定为组织者收入,拉动系数为“1∶6”左右。[6]
(二)研究设计
在上述研究基础之上,本文认为会议业的经济拉动系数是指会议业创造的直接收入和间接收入之比,即:会议业的经济拉动系数=会议业的直接收入/会议业的间接收入=1N其中,会议业的直接收入指会议举办场所和会议主办方的收入。主办方的收入主要包括收取的参会代表的注册费、赞助商提供的赞助费以及广告商提供的宣传费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参会代表的注册费,虽为会议主办方收取,但其中大部分用于缴纳会议场地费、会议期间的餐饮费和会后旅游费等。因此,在计算主办方的收入时,应以主办方获得的净收入为主;场馆的收入主要包括会议室租金、设备租赁收入、会议餐饮和一些辅助收入(如广告位租赁,人员服务收费和停车费、网络费等)。会议业的间接收入是指除了会议中心和主办方之外的服务供应商从会议业中获得的收入,包括餐饮、酒店住宿、旅游、交通、搭建、翻译、印刷、通信、娱乐等为会议提供分散服务的所有服务商所获得的收入。
计算会议业的拉动系数需要统筹考虑上述两个方面的收入。但很多会议主办方都将其收入视为“机密”而拒绝公开,无法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