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01月 |
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以及自身结构转型等内外部因素的叠加影响,2009年上半年,山西经济遭受重创,GDP增速深度回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探索山西经济转型发展成为一个重大并紧迫的研究课题。本文在分析山西经济发展现状及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基础上,研究山西经济实现转型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并提出促使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途径。
一 金融危机下山西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研究山西经济的转型发展,首先需要研究山西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经济增长方式。2009年上半年,全国共有上海、浙江、山西、新疆、甘肃、宁夏六省(市、区)GDP增速低于7.1%的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山西省为负增长。这与进入21世纪以来山西经济实现连续7年(2001~2007年)的两位数增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GDP增长速度大幅起落间,需要我们对山西省的经济发展现状做出分析判断。
(一)山西近年来的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2002年以后,受国内能源和基础原材料市场需求上升的影响,以能源、原材料为主导产业的山西经济发展迅速,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力都大幅增长。与此同时,山西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也得到了强化。
1.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突出
与全国一样,山西在1999年进入改革开放的第三轮周期,在此轮经济周期中,山西省GDP的平均增速为11.69%,高于全国GDP增速2个百分点;同时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也在快速增加,占全国GDP的比重也在稳步提高,2008年,山西占全国GDP的比重为2.31%,较2000年提高了0.45个百分点。2008年,山西财政总收入突破1500亿元(见表1)。
表1 1999~2008年山西与全国相关经济指标的比较
经济基础的增强,财力的提高,有利于全省各级政府更好地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拿出资金用于经济转型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但是,经济结构中存在很多问题,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比重过大,支柱产业中传统产业比重过大,传统产业中粗放型工业的产能比重过大,资源型产业仍然占据着山西产业结构的主导地位,资源性产品仍然占据着山西贸易的主体。
(1)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产业结构的单一化、重型化一直是山西省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见表2),而这种产业格局势必限制经济发展的空间,同时由于产业格局刚性特征明显,又使得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节能减排任务及环境压力巨大。
表2 1978~2008年相关年份山西与全国三次产业比例关系
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第二产业比重过大。首先,从山西省产业结构的演进来看,1978~2000年,第一产业在波动中下降,第二产业逐年下降,第三产业逐年上升。2001~2008年,第一产业继续下降,第二产业逐年上升,第三产业逐年下降,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在这一时期得到强化(见图1)。其次,从三次产业的贡献率来看,第二产业的贡献率也是在逐年增加。2005~2008年,山西省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均在65%以上(见表3),山西区域经济的增长高度依赖于第二产业的增长。单一、畸重的产业结构使得山西省经济在此次金融危机的袭击下显得更加脆弱,转变山西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势在必行。再次,与全国比较来看,全国第三产业在稳步提高,第二产业在波动下降,第一产业也在向下调整,基本符合现代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而山西却出现了逆规律走向。2008年,山西省第一产业比重为4.3%(见表2),居全国第28位,仅高于天津(1.9%)、北京(1.0%)、上海(0.8%)3个直辖市;第二产业比重高达61.5%,居全国第1位;第三产业比重居全国第23位。与中部六省相比,山西单一资源产业特征依然突出,第一、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
图1 1978~2008年相关年份山西三次产业结构演进
表3 2005~2008年山西省三次产业的贡献率和拉动百分点比较
(2)区域贸易依存度较高,贸易结构初级化特征明显。山西省际的贸易依存度居全国前列。由于山西省单一、畸重型的产业结构使得全省轻工业、食品、家电、汽车等产业极不发达,输出资源型的初级产品,换回食品、家电、汽车等,这样就形成大进大出的省际贸易结构。山西的市场需求不能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动力,生产供给又依赖于外部经济的需求,这使得山西经济自身调控性很差,因此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山西经济显得非常脆弱。
山西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