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11月 |
一 企业规模、效益与规模—效益
(一)企业规模的内涵及指标
关于企业规模,目前理论界有多种不同的表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企业规模是指劳动力、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等生产要素和产品在企业的集中程度;根据集中程度的差别,可以把企业规模划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种类型。
第二种:企业规模是指企业从事经济活动的空间广度[1]。由于企业经济活动的直接成果——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两重性,企业的经济活动也自然地以追求使用价值的生产活动和追求价值的经营活动组成。与此相适应,企业规模可分为生产规模和经营规模,而企业规模正是这两者的有机统一。
对企业规模的表述,尽管不一致,但无非是从企业投入和企业产出两个方面来考察。人们进行任何一项经济活动,总要消耗和占用一定的自然资源或物化劳动(前人劳动创造的物质资料)以及活劳动(人力资源)。从事某项经济活动中所消耗和占用的物质和劳动资源称为“投入”;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物质效用和经济收益称为“产出”。从企业投入的角度,可以把企业规模理解为企业内生产力诸因素的集约度。从企业产出的角度,可以把企业规模理解为企业的产出水平,亦即企业产品产量、销售额度的大小及社会贡献率的多少。[2]
衡量企业规模的常用指标从投入的角度考察,主要有:(1)从业人数。该指标用企业内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人数反映企业规模的大小,是目前绝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标准之一。(2)资产总额。即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全部资产,以价值或实物形态角度反映企业规模的大小。从企业产出的角度考察,主要有:(1)总产量。用劳动成果的数量反映企业规模的大小。(2)营业收入。从企业经营水平的角度反映企业规模的大小。目前,我国统计部门采用的企业规模划分标准是2003年开始执行的《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选取指标为“从业人员数”、“销售额”和“资产总额”。
一些科研机构除了使用以上绝对指标外,还多采用相对指标反映企业规模的大小以及合理程度,如集中度、集中系数和市场占有率。集中度是指市场上某个产业最大的几个企业的生产量(实物或价值)、销售额或要素投入量的累计数占整个产业相应指标的总数的份额比例。集中系数是指产业集中度与产业平均份额的比值,表示的是行业内最大的几个企业的平均规模为全行业企业平均规模的倍数。市场占有率是指企业产销量或销售额在一定时期和特定条件占该产品市场总销售量或销售额的比率,反映了企业规模和生产力的大小。
(二)企业效益的内涵及指标
效益是一个涵盖范围非常广泛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等;狭义的效益单指经济效益,主要是微观经济主体或者具体经济行为产生的经济效果。我们这里所研究的是狭义层面上的效益,即企业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科学含义是指,人们在经济实践活动中的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之比,或产出的经济成果与消耗的资源总量(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之比,亦可简称“成果与消耗之比”、“产出与投入之比”、“所得与所费之比”。
企业经济效益可以通过一系列指标来体现,包括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绝对指标包括营业收入、净利润、纳税总额以及一些人均指标。相对指标是在绝对指标的基础之上通过比较计算得到的,包括资产收益率、利润增长率等。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为了综合评价和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状况,财政部从1995年起采用新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这套体系包含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10项指标,分别从企业的赢利能力、资本保值增值、企业财务结构、企业偿债能力、企业经营效率、企业对社会贡献的角度、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
(三)规模与效益的关系
1.从企业运营视角看规模与效益的关系
规模与效益是手段与目标的关系,两者统一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手段和目标是任何实践活动的基本要件,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或者仅有明确的目标而没有达到目标的可靠手段,任何实践活动都无法顺利取得成功。企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