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1月 |
2013年甘肃文化发展最主要的标志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项目获得国家批复并开始了实质性的建设;公共文化及文化产业结束了较为零散的发展格局,依托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视野得到进一步拓展,提升了发展速度及水平;地域文化特色化建设水平有了突破性进展,建设视野更加开放开阔。专家学者参与调查与评估的甘肃文化资源普查正深入进展;文化诸领域的积极建设彰显了全社会对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认同和热情。为甘肃文化强省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 本年度甘肃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和主要特征
(一)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开启的第一个年份
1.甘肃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华文明的文化资源宝库。2013年开年之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批复在甘肃省进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是迄今为止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文化发展战略平台,对于甘肃省的文化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甘肃具有“华夏文明八千年,丝绸之路三千里”的历史与文化积淀,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在古代中西方文明交流中产生过长远影响。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这些灿烂的历史文化将与新兴文化要素聚合,通过实施项目,在全球再次彰显历史文化的源头地位;通过创新创造出巨大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效益,从而带动甘肃文化经济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根据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陈瑾同志的专题调查来看,截至2013年9月,本年度甘肃省的文化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甘肃国际会展中心、甘肃大剧院、金城第一戏楼、飞天文化产业大厦、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楼后续工程、安宁生态文化园等一批重大文化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甘肃各地“两馆”建设成绩喜人,全省各级文化馆超过100个,公共图书馆92个,各类博物馆和纪念馆106个,各馆已基本实现向社会免费开放。其中,兰州市图书馆、平凉市博物馆、山丹县博物馆被文化部授予“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先进单位”称号。全省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990个,建成村级文化室2022个,已达标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室实现了设施配套。与此同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也稳步推进。全省各地还建有相当数量的各类文体广场、文化游园、公园等公共文化设施,方便了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
2013年,甘肃通过实施一系列项目促进了全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比如,出台了《文化集市实施方案》,确定甘肃省新华书店集团为具体实施单位、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为战略合作单位,推动了劳动密集型文化产业的发展;组建了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为甘肃文化产业发展打造融资平台;筹建飞天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推动了首位文化产业的发展。签订了嘉峪关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千年佛都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启动了中国青瓷博物馆、兰州星河文化旅游景区等一批复合型文化产业项目,实施了联系重点文化项目和重点民营文化企业的“双100”工程。下一步还将利用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多种运营方式来提升文化产品的流通业态。加快培育甘肃省新华书店集团等一批文化商贸企业和甘肃新华物流园等一批特色文化产品物流基地,形成以兰州为中心、各市州中小城市相配套、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
甘肃的几大文化品牌的重大作用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得到了凸显,“以小见大”,带动了整个区域的发展,比如敦煌文化。在2013年第二届国际文化产业大会暨第六届甘肃省文博会上,敦煌市虽然只是一个县级市,却凭借特色突出的敦煌文化项目拿到了146亿元的签约大单,其签约金额占到了这次大会签约总额的35.8%。这些签约项目中10亿元以上的就有3项。其中,敦煌传奇(敦煌城市演义公园)项目,合同金额97亿元,投资方是广东海兴投资有限公司。该项目是一个文化旅游综合体,以大型情境互动体验秀为项目核心,其建设内容包括佛教文化体验区、文化遗址保护、博物馆、旅游文化商业街、高端酒店。另外,敦煌月牙泉文化小镇项目,合同金额为20亿元;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小镇项目,合同金额为15亿元。
2.标志着甘肃文化发展已经走出传统的零散式发展阶段
2013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