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东盟经济共同体建设现状及前景评估

    作者:宋颖慧 出版时间:2014年01月
    摘要:东盟经济共同体计划于2015年底前建成,目前已进入冲刺阶段。但由于东盟成员国之间差异性较强,整合难度较大,其经济共同体建设能否如期完成尚未可知。本文在回顾东盟经济共同体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梳理、评估目前的完成情况,总结出该共同体建设的三大结构性障碍和两个技术性困难,并尝试预测其发展前景。

    一 东盟经济共同体发展背景

    东盟成立于1967年,最初成员只有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五国。东南亚国家素以政治、经济、文化多样性为突出特点,成立联盟并非自然而然,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最初旨在抱团防御外部安全威胁,以及与西方保持战略联系。在其后的逐步扩容过程中,由于国家间差异,东盟成员国曾对一体化产生过怀疑甚至抵触情绪。冷战结束是个重要时间点,东盟关注重点收回到自身,开始关注组织建设、成员国家长远发展以及对外发挥作用。但直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盟国家才真正认识到,在当今和平发展的国际大环境下,只有加强一体化,联合对外,才能最大限度地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抓住发展机遇。

    冷战结束以来,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背景成为推进东盟经济共同体建设的外部因素。

    1.第一阶段(1991~1997年):“东盟经济共同体”概念产生

    冷战的结束打破了两个阵营的藩篱,原先受意识形态差异所束缚的东盟也因此得以大展拳脚。一方面,吸纳文莱、越南、老挝、缅甸等“专制国家”加入东盟,不但提升了东盟总体的实力和影响力,而且多样性特征更加明显,与国际社会各方面交往因此更上层次。另一方面,东盟借着冷战之冰消融之际,开拓了与中、日、韩等国的“东盟+1”合作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之前难以想象的“东盟+中日韩合作”(即“10+3”)。东盟开始以灵活“卡位”四两拨千斤,从而在区域乃至国际上谋求更大利益,这让东盟国家尝到了“1+1>2”的合作甜头。在此背景下,东盟领导人就旨在共同发展的共同体建设达成共识。

    1997年12月,东盟领导人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的峰会上决定,将东盟建成一个“稳定、繁荣、有竞争力”的区域,成员国在其中实现经济平衡发展、贫困明显减少、社会分配更加均衡(即“东盟远景2020”目标)[1]。这就是“东盟经济共同体”的概念雏形。

    2.第二阶段(1998~2006年):东盟经济共同体确定为合作目标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打破了东南亚国家之前对“亚洲四小龙”发展奇迹的幻想,认清了发展中国家自身经济结构问题以及面对危机时的脆弱性。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多边机制难施援手,美欧等东南亚经济所依附的发达国家也多求自保,相反,中国力保人民币不贬值,给东盟吃了定心丸。因此,东盟国家更意识到,联合自强、互施援手、共同发展,才是提升自身抵御外部风险能力的有效方法。到1999年,10个东南亚国家全部加入东盟(东帝汶后于2001年独立、2012年申请加入东盟),该区域史上罕见整体联合,因此也进一步鼓舞了东盟加强一体化的信心。

    进入21世纪,美国“新经济”的提振影响到达亚洲,东南亚国家进入新一轮增长快行道;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并立即开启与东盟的自由贸易谈判,拓展了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空间;“东盟+3”合作迅速推进,巩固了东南亚的发展基础,但也让东盟开始感到力不从心:周旋于大国之间,东盟自身显得分量不够,也有被拉扯松散之虞。因此,东盟国家促进一体化的政治意愿进一步加强。2003年10月巴厘峰会上,东盟领导人将“东盟经济共同体”作为到2020年应达到的经济一体化目标(“巴厘协约Ⅱ”的重要内容),与东盟安全共同体和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并列,成为“东盟共同体”的三大支柱,设想将于2020年建成[2]。2006年8月,东盟经济部长会议决定,在2015年之前设计出具有明确目标和时间表的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3]

    3.第三阶段(2007年至今):东盟经济共同体建设升级

    2005年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将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推上新平台。中国经济的跃升是在全球资金链、供应链、产业链深化调整的背景下实现的。在此过程中,东亚新兴经济体整体崛起,区域产业分工进一步细化,分工格局由单一垂直型向垂直加水平混合型模式转变。东亚经济影响力和吸引力空前,区域内部经济联系增强,一体化程度和范围均有提升,东亚峰会应运而生,最初参与国有东盟10国、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后于2008年扩容,美国和俄罗斯加入)。2007~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试验出东亚经济一体化成果——东亚区域经济体已形成互联互通、互扶互助的“经济集团”,不但整体受危机影响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