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1月 |
2012年12月17日,日本众议院选举开票结果揭晓,在野三年多的自民党取得压倒性胜利,重新夺回政权。自民党党首、前首相安倍晋三“梅开二度”。2013年的中日关系也就在对安倍上台后将推行何种对华政策的种种揣测中拉开了序幕。
随着“右翼、民族主义”色彩浓厚的安倍上台,本已因钓鱼岛争端问题陷入“胶着”的中日关系,更被层层冷雾笼罩。执政快满“周岁”的安倍政府,不但没能给迎来签署《中日友好条约》35周年的中日关系增添一丝“暖意”,反而令中日关系深陷“冰冻”之中。安倍政府上台以来对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作为显示其已在有意继续保持中日关系的冷冻状态,以抑制中国实力上升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同时,着力调整与周边地区关系,力图继续借美国重返亚太之机,重构日本与周边地区关系,力求制约中国影响力在周边地区的扩散,相应保持并提升日本在东亚以至亚太地区政经格局中的地位,推动日本“正常国家化”进程。
一 政治关系
安倍政府上台近一年间,中日关系仍处于2012年钓鱼岛问题引发的冰冻状态。中日双方领导人没有会晤,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执政以来的11个月中已经与多国领导人举行了约120次领导人会晤。日本政府对中日关系采取“两面”手法,一方面,在双方直接对立的钓鱼岛问题上同中国强硬对抗,“绝不退让”。声称日中之间不存在领土问题,提出可以对中国公务船“武力驱逐”。同时,致力于推进修改宪法,并进行拥有集体自卫权的解释,举行大规模海陆空联合演习。另一方面又在多种场合频频“示好”,称日中关系是日本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强调“对两国都有益处”,“中国对于日本经济的发展及增长不可或缺”;派遣前任政府高官、企业界人士访华以缓和关系。同时展示日方愿意通过中日首脑会谈打破僵局的姿态,称“日本方面所有的对话渠道都是敞开的。希望尽快恢复能够毫无保留地进行磋商与对话的关系”,将两国关系恶化的责任推卸给中方。
安倍政府上台后对中日关系的处理显示,新的内阁对中日关系的基本定位是重要之一但并不是最优先的双边关系,因而上台后即有意将中日关系置于冰冻而不破裂的底线位置,且以此为契机,加速日本“正常国家化”进程,积极调整、发展与周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关系,从而在中国不断提升对地区影响力的背景下,保持甚至提高日本在国际关系和中日关系中的相对地位。
1.利用周边力量格局变化提升日本地位
安倍内阁上台时面临周边地区持续变化的战略格局,日本在其中的地位处于相对下降的不利位置,对此,安倍的前任都有努力应对。实际上,地区战略格局变化的根本动因就是中国力量上升,这一过程将在今后持续展开,因而地区格局将持续因之而调整变化,区内各方相关力量也需各自相应调整对位。日本是东亚地区战略格局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不会从旁观望,而是尽力争取对己有利的战略格局和在其中的有利位置。
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经过3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的综合实力得到极大增强;而日本20世纪80年代末泡沫经济破灭后,经历了20年经济增长的低迷。中日两国连续多年的经济增长差距,不仅导致两国GDP的世界排名发生易位,而且各自的地区影响力也在随之逐渐变化。越来越明显的是,日本在亚洲的“主导”地位正在被中国取代。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日本经济停滞不前的时期,中日两国都与美国保持着密切的经贸关系。美国在冷战后称霸全球,虽然至今没有哪个国家有实力觊觎其世界地位,但随着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美国的领先地位在逐步相对下降。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快速发展使其在东亚以至亚太地区战略格局中的位置迅速上升,并在逐步改变地区战略格局。对此,美国不顾20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的掣肘,调整并放弃原先通过日本遥控亚洲的策略,高调再次直接介入亚洲事务,即实施所谓的“重返亚太”战略。
因此,影响东亚地区战略格局的重要大国都处于战略调整期。而这一战略性的区域结构调整,为日本“正常国家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在中国实力不足以挑战美国在东亚的地位之前,美国控制日本多于利用日本。在中国实力大增之后,美国为增强对中国的控制就会偏重对日本的利用。尤其是在仅靠美国自身已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时。
2.安倍政府借机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