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1月 |
一 社会转型期要更加注重社会矛盾问题
(一)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原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前进史其实就是社会矛盾的演进史,正是社会矛盾的不断产生、积聚和化解,才有了社会的不断变革、发展和进步。因此,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原动力。当前,我国正处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两个“百年梦想”,以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进程也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二)转型期甘肃社会矛盾及其特点
社会转型是指人类社会由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变,以及社会系统内在结构的变革。社会转型的过程往往是社会矛盾积聚和爆发的过程,因此,实现社会转型的手段有两种,一是通过革命的手段来完成社会制度的更替,二是通过社会体制的不断改革来达到自我完善和自我转型。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通过全方位的改革,社会体制正由传统向现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传统的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型。同全国一样,甘肃社会也正在实现这样的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随着社会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和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矛盾也进入了易发、多发期,并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显著特点。
第一,民生矛盾突出。民生矛盾更加突出是当前甘肃社会矛盾的一个显著特点,社会矛盾较为集中地发生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环境污染、社会保障、农民工权益保障和野蛮执法等方面。这些矛盾大多与老百姓的利益直接或间接相关,社会矛盾冲突的核心和焦点在于利益问题。而在这些矛盾的背后,又无不反映出民众利益受损的现实。所以,如何更好地保障民生利益成为当前化解社会矛盾的关键。
第二,引发燃点降低。近几年,随着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各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虽在不断调和,但部分群众心理失衡,引发社会矛盾的“触点”增多、“燃点”降低。在企业改制、工资福利、养老保险、就业分配、医疗纠纷、交通事故、征地补偿、司法审判等社会行为中,一些很小的事情就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并演变为群体性事件。
第三,主体成分多元。涉及行业增多,参与主体多元是近年来甘肃社会矛盾最为显著的变化。大量信息显示,社会矛盾的参与主体有失地农民、房屋拆迁居民、企业职工、离退休人员、个体业主、教师、学生、复转军人乃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涉及社会多个阶层。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复转军人联名上访和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集体上访在甘肃渐成多发态势。军人和学生是两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复转军人虽然人数不多,但涉及军地两方,身份特殊,号召力强,社会影响大;大中专毕业生人数众多,社会经验不足,容易受人操控,极易引发多重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大局稳定。
第四,行为偏执过激。与以往相比,矛盾的局部对抗性增强也是近年来甘肃社会矛盾的一个演变趋势。主要表现为人们在表达合理利益要求的时候往往采取对抗性的方法和手段,一些群众在“法不责众”心理的驱使下,对就业、下岗、收入、住房、工资、物价、医疗等方面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不满时,便采用围堵党政机关、拦截车辆、静坐示威、堵塞交通、围攻机关工作人员、殴打村社干部等直接对抗的方式宣泄不满、表达诉求,情绪过激,行为偏执,对抗性和破坏性明显增强,对社会的危害性越来越大。
(三)当前甘肃社会主要矛盾舆情分析的重要意义
传统理论认为,人均GDP 1000美元~3000美元为社会处于转型期的标志,依此而言,当前甘肃社会毋庸置疑正处于社会转型过程当中。因此,社会转型期所具有的一些矛盾在甘肃社会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如以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部门差距为表征的贫富分化问题,就业问题,干群关系问题,政府行为不规范问题,核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矛盾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失衡问题,社会信任缺失问题,等等。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时处理,将会阻滞甘肃社会发展,进而影响甘肃与全国同步实现“中国梦”的进程。
从甘肃的实际来看,近年来,各地社会矛盾问题逐年增多,渐成高发态势,已对社会大局稳定产生了一定影响。以群体性事件为例,近年来较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如陇南的“11·17”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