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中国特色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作者:李长安 出版时间:2008年07月
    摘要:以创业带动就业是我国就业模式的一大创新。本文认为,创业型人才的缺乏是导致我国目前失业率居高不下、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强创业教育势在必行。构建我国的创业教育体系,应该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借鉴国外成功经验,重在建设包含所有教育阶段、覆盖全体劳动者、贯穿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和完善社会支持体系的创业制度。具体包括创业人才教育的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和社会支持体系三大子系统。
    Abstract:The pattern by Venturing to increase employment in China is an innovation.this paper think,the lack of the entrepreneurial talent is one of the reasons which lead the high unemployment rate and the difficult employment of the college students.Therefore,the strengthening of enterprise education is imperative.Construction of the enterprise education system,it should be from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from abroad,focusing on construction includes all stages of education,covering all workers,throughout the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nd improve the social support system of enterprise education system.Specifically,It should include three major subsystems:the goal of enterprise education system,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social support system.

    一 “创业教育”提出的背景

    (一)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就业模式的一大创新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民生问题,特别是就业问题跃升为报告主题之一,这正是对改革开放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总结,发人深省。

    关于解决就业问题,历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有提及,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比如过去提到解决就业问题的时候,主要是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联系在一起。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过去我们更多的是实行“被动”的就业政策,强调的是事后的保障和救助。这次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应该说是本次报告的一大创新,也标志着我国由被动的就业战略向主动的就业战略转变。

    其实,中国就业战略的转变,也是与国际上特别是发达国家就业战略转变有着一定的关联的。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欧盟各国长期遭受高失业困扰。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失业问题,欧盟各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从片面地强调劳动者就业保护的“就业抑制”战略开始转向鼓励创业精神、激活劳动力市场和维护就业平等的“就业激励”战略,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1997~2001年短短的5年期间,欧盟的就业岗位总数量增长超过1000万个,失业人数减少超过400万人,劳动力参与人数增长几乎为500万人[1]

    (二)失业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在我国现阶段提出就业战略的转变,主要是由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就业战略在诸多方面出现了摩擦,以至我国在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就业问题却日益突出。这着重表现为当前就业问题的三大“悖论”:

    一是经济高速增长与失业不断扩大的矛盾。一方面,近30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保持了年均约10%的快速增长,但经济的增长却并未带动就业的同步扩大,失业率反而节节攀升,失业人数逐年增加,目前的失业总人数已经接近1000万人。

    二是“技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并存。据统计,当前我国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及具有相当水平的技能劳动者仅占所有城镇从业人员的33%,包括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工在内的高技能人才则仅占技能劳动者的21%;而发达国家的这两个比例分别是50%以上和30%[2]。与此同时,高技能人才老龄化趋势已经显现,不少老企业的核心技术掌握在40岁以上的工人手中,更有甚者必须返聘退休职工才能完成订单,技能人才严重“青黄不接”。我国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已经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要求。

    三是农村劳动力依然大量过剩,但不少地区却开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民工荒”。根据估计,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未来仍有大约2亿农村居民需要向城市转移。但令人惊奇的是,在农村富余劳动力仍十分充足的情况下,不少地区却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值得关注的是,“民工荒”最初从东南沿海地区出现,如今已经逐渐蔓延到中部甚至某些西部地区。

    在我国总体失业问题中,青年失业问题日渐突出,并开始成为失业的主要群体。从人口规律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正处在第三次就业高峰时期,而青年失业数量巨大是本次就业高峰的重要特征。根据《中国首次青年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15岁~29岁的中国青年总体失业率为9%,是目前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的一倍还多。青年劳动者精力充沛,大多受过较好的教育,创业冲动最为旺盛,但现在却成为失业大军的“主体”,不能不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这也是我国提出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主要背景之一。

    大学生是青年就业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从1999年始,为给我国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迅速扩大,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04万人,2003年,第一批扩招本科生进入就业市场后毕业生成倍增长,逾212万人。2008年的高校毕业生超过500万人。与此同时,毕业生的就业率却在持续下滑(见表1)。据人事部的一项统计显示,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量正在逐年下降,2006年与2005年同期相比,大学生供应量上升了22%,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