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10月 |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现已进入“深水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协同推进“四化两型”和“四个湖南”建设的任务将更加紧迫而繁重。协同创新是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最优化组合过程,能充分释放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以协同创新为主题的转型创新发展,必将成为长株潭城市群纵深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完成改革试验使命的有效途径。
一 长株潭城市群的转型发展历程
1.空间发展模式:由“1+2”向“3+5”转型
计划经济时代,长株潭三市各自为政,独立发展,形成“1+1+1”空间发展模式。改革开放后,长沙作为省会城市,由于其地理区位、人文资源优势等,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逐渐形成由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地域附近的中心城市及周围小城镇共同组成的一个地区性的城镇密集区,以长沙为主中心、株洲和湘潭为副中心的“一主两副”的“1+2”发展格局。但是由于行政壁垒等因素的制约,长株潭三市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并不那么顺利,其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能力有限,同时在与国内其他城市群比较时,无论是发展空间还是规模总量,都相差较远。因此,在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上,省委借鉴国内外城市群建设的经验,根据湖南的发展实际,提出加快“3+5”城市群建设,即加快以长、株、潭三个城市为中心,以一个半小时通勤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5个城市在内的环长株潭城市群建设,同时重视大湘西开发和湘南开放。周边五市的地理位置都紧邻长株潭城市群,其中岳阳、常德和益阳三市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衡阳市是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市区之一。由此,“1+2”模式的长株潭城市群实现了向“3+5”模式的环长株潭城市群转变。
2.发展建设使命:由经济一体化向“两型社会”建设转变
自20世纪80年代湖南首次提出要打造“长株潭经济区”的设想之后,长株潭逐渐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经济一体化,对加快湖南发展步伐和城镇化进程具有积极意义和实际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受到特定区域经济政策和区域经济体制的限制,其意义和作用在追求区域全面发展,人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当代逐渐被弱化,局限性越来越凸显。2007年12月,国家批复长株潭城市群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完成城市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积极探索适应“两型社会”的发展模式过程中,长株潭城市群不断尝试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等新的经济模式,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基本实现了由经济一体化向“两型社会”建设的转变。
二 长株潭协同创新发展的必要性和现实基础
1.协同创新的必要性
(1)协同创新能够提升湖南抵抗外界压力的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很快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194个国家中,有80%左右的国家均参加了不同的区域经济组织。我国各省区也都纷纷以省会城市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为依托建立能支撑经济发展和集聚人口的城市群,如成都经济圈、沈阳经济圈、郑州经济圈、南京经济圈等。湖南虽然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支点,也重点培养了长株潭城市群,但如果把长株潭放到全国这个大环境中作比较,规模还不够、实力也不强。即使与中部其他四个城市群来比较,长株潭的经济总量也并不占优势。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的GDP仅比环鄱阳湖城市群高,但仅为中原城市群GDP的13.4%。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在人口、GDP、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收入等方面基本都处于劣势。其中人口规模倒数第一;GDP仅比环鄱阳湖城市群多22亿多元,比排名第一的中原城市群少4854.48亿元;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较来看,排名第一的仍是中原城市群,其次是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地方财政收入以439.7亿元排名第三,排名第一的中原城市群为886.03亿元。因此,长株潭三市组成的城市群实力还是太小,难以形成强有力的辐射带动作用,还难以担当起湖南省由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发展的重任。
(2)协同创新有利于优化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结构。“十一五”期间,长株潭经济总量虽然翻番了,但产业层次仍处于二、三、一发展阶段,并且第三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