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奥运精神与人文社区建设——透视江东案例
    ——透视江东案例

    作者:唐钧 出版时间:2008年01月
    摘要:围绕人文精神推进和开展社区建设工作,与老百姓的实际需求、社会发展理论、国际经验、党和政府的工作部署紧密结合,无疑是社区工作的一大创新。一个“人群”或“人的生活共同体”生活在一个既定的地域范围之内就形成了社区;既然是为生活而聚集到一起,他们就需要“服务”——包括服务的设施(硬件)和服务的内容(软件)。如果这些服务真正是以人为本的,也就是说对社区成员来说是适用的、方便的而且是经济上负担得起的,这就会使社区成员在生活上离不开社区。久而久之,人们对社区由产生依赖而发展出一种“认同感”,再逐渐升华为一种富有人文精神的同心同德、互助互济、共生共存的“社区意识”。再上一个层次,从社区意识中又会引申出一种可以代代相传、融入社区成员生活方式中的文化传统。
    Abstract:

    It is obviously a great innovation that we develop community building with the concept of humanism,and closely combine it with the demand of common people,theory of social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government planning.We usually define community as a group of any size whose members reside in a specific locality. Since people get together to make a living,they need “service”,including service facilities(hardware)and service contents(software). If all the service is human-oriented,i.e. desirable,convenient and affordable for the community members,they can not live without community. As time passes,people will be depended on the community and may have a kind of “identity” towards it,then it will gradually develop into a common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full of humanism. And furthermore,a cultural tradition will create from such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which can be part of life style and inherit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奥林匹克精神是互相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奥林匹克精神强调对文化差异的容忍和理解,提倡一种相互融合的精神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人们可以摆脱各自文化带来的偏见,在不同文化的展示中,看到人类社会百花齐放、千姿万态的文化图景,从而使文化差异成为促进人们互相交流的动因,使矛盾成为互相学习的动力。也只有在这种氛围中,人们才能打破各自狭窄的眼界,以世界公民的博大胸怀,去认识和理解自己以外的事物,领悟别人具有的神奇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学会尊敬他人,以比较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去看待别人和自己,虚心地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秀成分,不断丰富自己,从而使奥林匹克运动所提倡的了解、友谊、团结得以实现。

    自中国申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以来,奥运精神的影响逐步深入人心,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在一些城市管理者中,在推进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奥运精神与社区人文精神天然合一。“人文社区”建设已经走进了政府的议程和居民的生活中。本文从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的“人文社区”建设的实践,探讨中国社区建设出现的这种可喜现象的成因以及社区建设的发展。

    中共宁波市江东区委在2002年初该区的五届十二次全会上明确地提出了建设“人文社区”的设想。翌年,又进一步提出建设“人文社区”要围绕“关爱人、服务人、教育人、凝聚人”的核心内容全面展开。五年来,江东区的“人文社区”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江东区也因此而获得了“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的光荣称号。[1]

    江东建设人文社区的经验是实践“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新思想、新理念的最好的诠释和最具说服力的例证。因此,总结江东经验并且更深入地挖掘其理论意义是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要从理论上更深入地分析和阐述江东区建设“人文社区”的实践经验,恐怕就得从什么是“人文精神”开始。

    一 什么是人文精神?

    什么是“人文精神”?可能要从“人文”说起。在现代社会里,学术理论界常常把迄今为止人类所掌握的知识分成两大类,一类称作“科学”,一类称作“人文”。前者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现象及其规律,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与“人与社会”相关的一切事物。所以,“人文”的核心内容是贯穿在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思维、情趣、人格、理想、信仰和价值观,等等。

    “人文”一词,是外来词。从历史上看,它源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Humanism)。人文主义也称人道主义、人本主义,是针对欧洲中世纪的神道主义、神本主义提出来的。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统治着全部文化,神是宇宙的中心,排斥理性思维,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有罪的,只能通过禁欲修行,寄希望于死后的“来世”。随着中世纪后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在佛罗伦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为了打破思想禁锢对生产力的约束,人文主义思想应运而生。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欧洲文艺复兴,重视继承古代以人为本的优秀文化遗产,崇尚理性和探索自然,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后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以人文主义为旗帜的西方文艺复兴及启蒙运动直接导致了17、18世纪的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2]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那个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

    但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也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大工业生产方式使人们追求感官刺激和物质欲望走过了头,低级趣味、急功近利、激烈竞争和冷酷无情随处可见。与此同时,人们的主体意识逐步丧失,想象力和创造力日益衰退,理想、信仰、伦理、道德,这些与人生的终极意义密切相关的基本社会规范正在趋于瓦解。

    于是,在当代社会中,人文精神的旗帜再次被高高举起。20世纪后半期,在联合国倡导下,人文社会科学界基于对经济增长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带来社会发展的价值判断,提出了“以人为本”或“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