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批发业2011年发展与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

    2010年,京、津、沪、渝四个直辖市中,批发业利润占比最高的是北京市,北京市的利润占全国利润的14。98%,紧随其后的是上海市,为13。41%,而天津和重庆两个直辖市占比很低,仅为2。65%和1。81%。2010年华东六省(鲁苏浙徽闽赣)批发业无论在资产占比还是利润占比上,均接近全国1/3,分别为28。99%和28。54%,这主要是因为江苏、浙江两个批发业大省位于该区域内。如果华东六省再加上上海称为“大华东”区域的话,那么这个区域占全国批发业的比重将接近一半。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领域的一件大事就是“反通胀”。在各种反通胀的建议和措施当中,有不少意见直指流通领域,认为是商品流通这个中间环节在作祟。乍看之下,批发零售环节可以将“加价”部分完全转嫁给最终消费者,但这是错误的。“加价”部分能否转嫁、转嫁多少给消费者,取决于特定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对于少数需求弹性较小的生活必需品,批发、零售等中间环节在推涨价格中扮演的角色或许重要一些,但对大多数商品而言,批发、零售环节在涨价方面的施展空间并不大。在拉动消费方面,出口转内销能够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即便出口转内销的渠道是畅通的,结果很可能是消费者把原来用于购买面向国内的产品的购买力,转移到出口转内销的产品上。换言之,出口转内销的产品“挤出”了消费者对面向国内产品的消费。而这一过程中消费支出总额可能并不会增加。归根结底,拉动消费还要靠收入的增加,而不是把内贸商品换成外贸商品。 <<
    >>
    作者简介
    张琦:男,1980年生,经济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流通产业、服务业及宏观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学术论著:译著《博弈论与经济学》、译著《自由选择》、论文《流通企业影响力的制度分析》(《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论文《流通理论研究的经济学方法论基础》(《商业时代》2008年第32期)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