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农民流动三十年

    • 作者:赵树凯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 报告大小:1.08MB
    • 报告字数:5658 字所属丛书:
    • 所属图书:走出二元结构

    摘要

    农村改革的30年,也是农民流动的30年。观察这30年,可以从两个侧面进行:一个是农民的表现,一个是政府的表现。从政府表现的角度看,这30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改革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具体说是1978~1993年,基本上是“无政策”时期。第二个阶段是90年代后半期到21世纪初,具体说是1994~2002年,政策纷纷出台,但政策导向以限制为主,包括出台了若干新的歧视性政策规定。第三阶段是2003年至今,政策导向发生根本转变,新的政策以促进平等对待、重视保护权益为基本特点。本人认为,最近几年是改革以来解决农民工问题进展最好的时期。农村改革启动以后,如同没有预料到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一样,政府也没有预料到民工潮会汹涌而来。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家庭承包制度的推行,人民公社制度解体,原来对农民几近军事化的身份约束不复存在,农民获得了劳动的自由,开始出现少量流动就业的农民。最初,这部分农民主要以走街串巷的能工巧匠为主,在商业经营和工业领域则相当 <<
    >>
    关键词:
    作者简介
    赵树凯: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