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京津冀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摘要

    自2011年京津冀一体化纳入国家重点战略至今,京津冀经济圈发展仍然缓慢,产业转移的步伐跟不上规划的脚步。因此本文认为落实京津冀一体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推动区域产业转移。统一的区域规划是京津冀发展的基础。因此要站在全局,在国家的高度上建设京津冀区域,努力跨越行政界限,强化顶层构建,推进统筹各项工作。其次要推动产业对接协作,实现错位发展。在横向上要利用产业集聚效应,强调市场的引导作用,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主导产业;在纵向上要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对接产业规划,避免同构性、同质化发展,形成区域间的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还要加快京津冀经济圈要素一体化的建设,加速构筑区域内综合交通系统,建立完整的物流体系,促进劳动力与商品的自由流动。其次,增强在能源领域的合作,统一建设能源供应体系,降低区域间的生产、生活成本。再次,北京、天津、河北需要实现资本、人才引进,市场开发,土地建设等方面的政策统一,平衡社会保险、教育服务资源及公共建设,降低要素流动成本。最后,开放资本场,实现资本自由流动的目标。完善京津冀经济圈城市群体系。对于产业转移方要引导和驱动产业转移,充分发挥京津冀地区北京产业升级的引擎作用,加快自身的产业结构升级,加强与外围地区的产业合作,建立区域间利益分享机制。对于产业承接方,要提高自身水平,承接产业转移。北京对于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效应取决于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相关的产业承受力。要保证京津冀经济圈内的产业转移顺利、有序、高效地进行,北京周边区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明确自身定位,承接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其次要创建优良的投资环境,加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最后要积极引入生产要素。 <<
    >>
    作者简介
    李然:女,1990年5月出生于北京,2012年10月获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商科硕士学位,2016年6月获北京交通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曾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习1年。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安全评价。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在Advances in Information Sciences and Service Sciences(EI期刊)、《价格理论与实践》(CSSCI)、《经济问题》(CSSCI)、《江西社会科学》(CSSCI)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参加了“基于产业安全的首都经济圈产业转移研究”“京津冀产业安全评价与预警体系研究”等6项省部级以上课题研究。
    <<
    >>
    相关报告